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要按照“横向着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对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社区,适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并根据党员从业状况和居住区域等情况,分类、分片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抓紧在街道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组建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多的社区,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或依托用工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和外来务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社区基层群团组织及居民自治组织设置,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内其他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城市基层工作网络。推行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倡导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与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
2、加强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推行下派机关干部到街道、社区任职和工作的做法,逐步建立有利于优秀干部向基层流动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人才动态流动过程中,切实把街道、社区领导班子选好配强;坚持新录用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制度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做法,不断改善和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培训机制,依托党校、普通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等,开展以政治理论、城市管理及社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街道社区干部岗前培训和任期内培训,鼓励社区干部参加社区专业知识学习和学历教育,探索并逐步实行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努力增加社区办公活动经费,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要适当增加工资标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走社区工作者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路子。扩大社区基层民主,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深化居务公开和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探索推行并逐步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向党员大会述职和居民民主评议居委会成员等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对街道社区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的监督。
3、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对街道社区各类党员的情况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严格党费收缴管理制度,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社区党员交纳党费的基数、比例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今后,各单位向社区转移退休职工党员组织关系时,要注明其交纳党费的工资基数。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和学习制度,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根据社区党员的不同情况,探索开展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工作,明确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同时千方百计帮助党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构筑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的工作网络。加强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发挥其在社区建设和社会公众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健全和完善在职党员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的双重管理制度,坚持在评选先进、提拔干部时,征求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做好流动党员和企业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重视在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发展党员,稳步壮大社区党员队伍。
4、以“共驻”、“共享”、“共建”为抓手,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合力。加强对社区内各类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工作协商议事机构的作用,协调好条块关系。要根据社区单位的不同特点和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力,进行分类联系与协调,通过建立健全定期征询意见制度、社区情况分析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加强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对已经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社区单位,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