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核心,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二池三改”(沼气池、青贮氨化池、改圈、改厕、改厨)、“五配套”(沼气池、太阳能猪舍、厕所、果园、水窖)等工程模式,积极开展沼气及其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二)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并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实现粪便、污水、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积极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创建优美环境。
(三)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推进的原则,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试点。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我市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小康村建设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的农村沼气发展规划,合理选择“一池三改”、“两池三改”、“一池四改”、“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猪沼果”、“猪沼菜”、“牛沼草”等技术模式,实施分类指导。
(二)加强宣传,示范推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作用、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抓好典型培育,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健全工作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技术培训。各县(市)、区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经费,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有条件能办成事。各级农村能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尽快建立一支适应任务需要、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的技术员队伍,按照“市场运作、合理收费、自我发展”的原则,鼓励已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组建施工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搞好工程建设。
(四)建立有效机制,加强行业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实行全程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将农村沼气建设计划落实到户,每个示范户建立档案卡,做到“三公开一公布”。所有农村沼气示范村都要按照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有关政策、计划任务、补助标准和建设条件,公开自愿建设户名单,公开物资的采购价格、分配等情况,做到公开透明,家喻户晓。网上公布用户档案,示范村电话,各级管理单位的电话。实行月报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