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代柴达20%以上,继续实施城网改造,确保电力畅通。四气通,新建沼气池1000口,开通武安集镇天然气。五光纤电视通,狠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力争入户率达到90%以上,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等。六电话通,新增加电话(含座机、小灵通、手机)1000部,确保信息畅通。同时,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紫云办事处建立速生杨基地,加强涪江沿岸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立足镇情,遵循传统和习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气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规模专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优势,继续实施6000亩无公害蔬菜;改造原有3500亩果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管护,提升果农的效益;同时,通过引进名优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加大扶持力度,继续实施2000亩观光农业、1000亩花卉、4万头优质生猪以及定单优质粮油六大基地,逐步扩大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和效益。
积极发展农业大户,实现生产规模化。坚持镇、处、委党委成员联系大户制度,帮助解决1~2件具体问题,并建立健全对大户的考核体系。在巩固原有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发展各类大户1110户,其中县级大户10户,镇处(委)级大户10户,村级大户1000户。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到具有经营能力的大户手中,通过大户的能人带动,推动我镇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使农民在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过程中实现增值和增收。同时,要大力发展一批
狠抓支部带协会,实现生产组织化。各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蔬菜、水果、生猪、花卉、肉牛、水产、蚕桑以及“农家乐”和小家禽孵抱等优势产业和专业村社,在巩固好现有的专业协会的同时,努力发展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村应通过观念、体制和环境的创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镇、村区域,突破城乡分割,促进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现有优势,哪里有协会,就依托那里的协会,就支持那里的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推广新村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在凉帽山、佛南、黄磉浩等城区或者城郊村,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坝地村和武安香樟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建设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风貌工程,加大农房改造包装力度,逐步把农业行政村建设成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加快推进武安集镇建设,建成县级卫星小集镇,实现农村城镇化。
培育壮大劳务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小康化。要树立劳务开发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最快、最便捷的第一大来源的思想,树立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观念,要把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务来抓。通过抓引导,旗帜宣明地宣传“外出务工不仅能挣钱,而且能带回新观念、新技术和现代文明”,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加强镇、处、委、村、社区劳务开发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劳动力普查,随时跟踪掌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技术等情况,建立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开展外出人员调查摸底,同劳务输出中界机构和用工企业加强联系,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扎实开展劳务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外出劳务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