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培育一批做得实、学得了、推得开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实施配套推进。在抓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精心指导面上工作,完善建设规划,落实建设项目
,搞好项目配套,提供有效服务,发挥综合效益,确保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建立长效机制。要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在实践中着力研究和努力构建政府扶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公共服务支持保障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制度化、长期化。
四、进一步抓好农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集中力量,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十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节本增效、提升能力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组织开展耕地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加强耕地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鼓励农民用地养地,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正确处理粮经比例关系,提高粮食生产复种指数,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促进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加快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集成推广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加强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力争到2010年累计推出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到全国水稻面积的30%。“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比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484个县(场)内,建设优质专用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等项目。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在完成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建成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切实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完善粮食生产政策保障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健全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健全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推动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协调机制,继续落实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制度,采取措施提升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销区粮食生产水平,提高边远贫困地区粮食自给率。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
(十二)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