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区域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良种率稳定在95%以上。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健康养殖方式在养殖业中的采用率达到60%,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30%左右,草原禁牧休牧面积达10亿亩,草场围栏面积达15亿亩,外来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取得成效,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渔业资源衰退、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取得新进展。
——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和转移转业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科学种养的水平和转移转业的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1亿农民得到系统培训,其中接受农业科技培训5000万人,接受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健全。农业支持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农业补贴制度逐步建立,农业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农业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在正常年景下,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控制在8%以内,动植物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20%;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全面免疫,发病率下降50%以上;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死亡率下降5—10个百分点;农业技术标准的国际采标率提高25%,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更加巩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农民各种专业联合与合作蓬勃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建立起符合新农村要求的集体财务民主管理机制,民主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化、规范化,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化、普遍化,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农业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得到加强,农村“五五”普法逐步深入。
(十)实施步骤
“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要按照中央关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的要求,切实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制定建设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制定“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行业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明确建设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统筹安排,有序展开。
组织试点示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为重点,分级选择一批示范点和联系点,及时总结各地的建设经验,积极探索不同地区推进新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