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惠。
三、进一步明确农业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各级农业部门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八)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下更大的决心,争取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更大的步伐,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力争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10000亿斤水平。肉类产量达到84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300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38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00万吨。棉花、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等农产品稳中求升,单位产量有较大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到2010年,水、肥、药等资源利用率分别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成本逐步降低;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60%,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九)发展要求
要围绕上述目标,提升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0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农村二、三产业有较大发展,农村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乡镇企业每年新增就业250万人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每年新增500万人左右。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基本完成2亿亩中低产田改造,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建成标准粮田1.5亿亩;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水稻主产区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
——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农业科学技术难题有所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步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完善。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