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预警预报,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实行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突发疫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预备队伍人员素质,建立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新疫苗研究和使用监管。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建设。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健全村级防疫
网络。进一步健全和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进一步完善植保植检体系,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法律法规,强化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报告网点,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加快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网络。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经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
——增强农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确保防灾工作的组织、技术、资金落实。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发展避灾农业,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加大农业灾害恢复的扶持力度,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积极应对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监测网络,从预防、监测、预警、治理等环节上,提高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和水平。推广一批适用技术,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对外来有害生物造成的生态退化地区,要加强治理,尽快恢复和重建农业生态系统。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确保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农业血防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业血防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坚决控制传染源,努力减少疫情发生。结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大力加强疫区沼气池建设。加大疫区以机代牛项目实施力度,强化牲畜查治工作。加强农业血防科研攻关,重点加强新型疫苗、防治药物研究,以及血吸虫病防控各环节综合技术研究。
——建立健全农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用品的及时供应。建立重大农业突发事件的责任制和信息报告发布制度,确保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报告和发布有关信息。
(十七)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原则,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