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做强做大棉花、制种产业,积极开发啤酒原料、葡萄、孜然、蜜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草畜产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着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五年内建成省级以上加工龙头企业23家,市级50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联接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化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工业化生产,“十一五”末,机耕、机播、机收分别占到总播面积的100%、70%和50%。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危险性病虫害和重大疫病检测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十一五”期间向外输转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切实抓好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输转的指导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建立一批跨区域劳务基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当地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切实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实行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
6、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切实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加快城镇工业园区建设,对省上确定建立的====高新技术园区和===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园区,要高标准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园区的档次和水平,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建立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依托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吸引域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办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鼓励和吸引农民在小城镇投资兴办第三产业,开展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活跃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7、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骨干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搞好==河、==、==和==灌区水利设施续建配套,新建“引=济=”水利骨干工程,五年内全市大中型水库全面完成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面积达到150万亩。完成农村安全人饮工程,全市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积极在农村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农民供电入户率达到100%。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力争五年内全面建成县乡等级公路,五个农业县村村通油路,两个牧业县有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数字电视网、宽带通讯网和互联网进村入户工程。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坚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沙造林、封滩育林育草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切实搞好==、==河、==河、===河流域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