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继续落实“五带两区一园”建设计划,建基地,强龙头,拓市场,增效益。突出抓好草畜产业开发,继续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和集约化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平凉红牛”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的推行力度,扩大优质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着力发展肉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做优做大果品产业,紧紧抓住我市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静宁县、庄浪县五县(区)被列入国家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区、取得绿色果品产地认证和“平凉金果”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苹果最佳适生区优势,强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集中力量抓好标准化果园、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建设,大力构筑现代果业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果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地方性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积极培育提升专用马铃薯、中药材、专用小麦、优质小杂粮、亚麻等地方特色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全市新建养殖小区20个,完成“平凉红牛”证明商标注册,肉牛饲养量达到93万头,出栏率达到42%;新植果树经济林面积15万亩,新增标准化果园10万亩,注册果品出口基地3万亩,建设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5000亩,年内力争完成“平凉金果”中国gap一级认证,果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72万吨。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营运机制,充分发挥“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两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行“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展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审认定。引导地毯、草编、商贸、旅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服务型产业向农村集聚。鼓励现有乡镇建筑建材、煤炭、地毯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强对18个重点小城镇的规划指导,进一步完善设施,提质扩容,增强对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农村的功能。
5、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善、交易比较规范、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综合农资市场,增强服务功能。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范改造“农家店”500个。着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社区、超市配送农产品。组织实施好“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项目,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健全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发挥已建成的农业网站和“农民信息之家”的作用,向农民及时发布各类涉农市场信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6、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改土、兴水、抓生态”的路子不动摇,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突出抓好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堤治理等水利骨干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机修力度,推进深层开发,努力提高梯田建设水平。2009年,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修梯田1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0平方公里,启动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