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体育健身场所等服务设施和场所,建立党员、计生(卫生)、农技、劳动民政、综治等专项服务站,制定服务制度。社区服务中心分示范型、标准型、简朴型三类建设。示范型社区服务中心用房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0平方米,具有800平方米以上相对集中的室外活动场地;标准型社区服务中心用房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350平方米,具有500平方米以上相对集中的室外活动场地;简朴型社区服务中心用房总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0平方米,具有一个相对开阔的室外活动场地。为村民提供便捷、多样、优质的服务。
要加大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重点加大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工程的建设和治理力度,实现村庄绿化、亮化、洁化、美化,并普遍建立村庄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
(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学习借鉴城市社区的服务经验,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为村民提供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对与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项目逐步推行“一站式”办理或代理服务,做到服务规范、制度健全、人员落实。加大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有效开发、利用各部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民信箱”、农技110、便民利民服务网的整合、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逐步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热线向农村社区延伸和覆盖,努力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现代化水平。鼓励和扶持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等服务业在农村社区设点,持续推进“农村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要求,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现有资源和农民自身力量,以关爱邻里、增进和谐为主题,开展各种群众性自助、互助服务活动,促进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增强农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村民代表、党团员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为主体,培育和组建农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是帮助解决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家庭的实际困难。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开发服务项目,提升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社区文化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纽带,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作用,发展壮大农村各种文体组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村民学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习型社区的重要载体,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活动,培育新型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家庭关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科普教育活动,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健康的文明风尚。
注重保护农村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依托和利用每个农村社区自然文化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吸纳和融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等现代文化价值理念,创造农村社区文化民主开放、文明和谐的新特色,培育农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社区参与精神,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
(五)社区治安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综治组织优势,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大力开展治安巡逻、平安家庭创建和邻里探望等活动。规范管理农村社区人口、流动人口以及租住房屋户,加强归正人员帮教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努力使社区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推进社区避灾场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