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农村工作意见 >> 正文
农村基础建设改革意见

康工程”,通过产业对接、结对帮扶、社会资助等形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对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项目继续按新委文件执行,进一步扩大救助面。把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政策有效结合,提高补助标准,实现应保尽保。

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十三)积极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创业的重要途径,着力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重点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现代家庭工业发展平台,在符合规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建设现代家庭工业集聚区。

(十四)加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政策,创新培训载体,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安排专项资金,以农民创业、农民工在岗、低收入农户创收、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学历提升培训为重点,建立经常性、开放性的培训和转移机制。拓宽农民就业创业领域,支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扶持培养一批乡土型农民企业家。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业态,促进农民分工分业。

五、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https://

(十五)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健全乡镇、村两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组织,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流转,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和新型业主集中。凡今年新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临时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的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对新增连片农户承包经营的流转耕地种植水稻20亩(蔬菜30亩、其他50亩)以上、山林200亩以上、水域经营水产养殖2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签订规范流转合同的,按流转面积分别给予经营业主和流出户一次性每亩奖励各150元、50元、50元。鼓励整村流转奖励,对当年完成耕地集中连片流转,流转年限5年以上,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0%以上的村,一次性奖励8万元。凡新组建土地(指耕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权入股面积500亩以上,或入股土地面积占全村农户承包面积80%以上,给予组建村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上述两奖项不重复计奖)。

(十六)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坚持一户一宅原则,保障农户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开展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民异地建房、“两房分离”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探索。实施异地脱贫工程,对环境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村和其他撤并自然村开展整体搬迁试点,对到乡镇所在地(置换点)与到行政村所在地建(购)房的农户,参照地质灾害搬迁政策。

(十七)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规范林地征占用行为,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利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编制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试点,完成年度垦造任务。

六、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县按规定给予补助。鼓励被征地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强化乡镇社会治安整治意见
       计生委强化行政执法意见
       农村提升公路安全管理意见
       农村加强道路建设规范意见
       新农合医疗补充意见
       城镇养老保险管理完善意见
       乡镇社区纠风网络建设意见
       小康村建设工程意见
       扶持乡村邮政物流发展的建议
       乡村道路危桥改建的实施建议
     
    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种植指导意见
    软件部副主管职位竞聘演讲
    期中班主任总汇讲话
    县交通局学习型机关暨文化建设实…
    支部分析评议阶段总结
    局机关人员考核意见
    企业开展信用担保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
    市农民工群体和基层党建调查与思…
    质监局深化质监管理讲话
    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方案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规则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社保实施工作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工作意见
    农村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