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意义
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定我县滴灌工程建设任务28.27万亩,占我县规划配水总面积62.53万亩的45%工程总投资3.59亿元,占属区总投资11.76亿元的30.5%工程完成后年节水量计划达到9600万立方米,县实现削减地下水开采量这一约束性指标的重要举措。同时,传统的田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前工程管理的需要,改革并探索一整套适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尤其是建立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对实现工程自我维持和长久发挥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任务
1调整种植结构。各乡镇应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让受益群众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实行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栽培管理,积极推广适宜滴灌运行的棉花、辣椒、葵花等宽行经济作物,为滴灌工程安装运行创造基础条件。
2规范安装运行。今年,县滴灌工程运行面积将达到17.31万亩,其中大田滴灌15.90万亩,温室滴灌1.41万亩。灌溉前,必须按照工程安装技术要求,将已建工程全部安装到位;灌溉期间,要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规范操作,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灌溉结束后,按照工程设施回收技术要求将滴灌管等地面工程设施安全回收、精心保管,确保所有工程安全越冬。
3提供技术指导。各乡镇要依据《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指导各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和完善田间工程经营管理办法,积极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管理形式,重点推行以承包为主的经营管理责任制,提高工程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能力。水务部门要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技术指导,以《滴灌工程运行管理细则》等技术规范为依据,对职工、承包经营人员和受益农户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培训。
4改革运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好《田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针对工程建设情况,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滴灌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尽快建立滴灌工程运行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特别是要打破常规和传统的运行管理方式,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工程的正常维护和后期投入费用。要采取“谁受益、谁负担”和“一事一议”办法,筹措工程年运行经费;要按工程各组成部分的投资情况提留年折旧费,作为工程的二期投入资金来源,保证滴灌工程运行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滴灌工程或设备达到设计寿命时,要及时进行更新改造,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5探索研究相关课题。水务和农牧部门要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探索适宜滴灌工程运行的作物,研究栽培方法,制定倒茬轮作方案,引进专用机械、液体肥料和易容肥料,破解工程运行管理中的技术难题,切实解决连片种植难、轮作倒茬难、栽培施肥难等实际问题,为滴灌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三、工作职责
1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是滴灌工程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立即组建由乡镇长任组长的滴灌工程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乡镇具体管理办法,加强滴灌工程运行管理的领导和监管。
2水务部门要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监管人员,宣传好工程运行管理细则和技术要求的同时,认真履行技术指导和监管职责,确保受益户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要求操作运行。
3各农民用水者协会要切实发挥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作用,有效提高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4受益村社具有保护好工程设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滴灌工程设施的最终责任人。各乡镇要通过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切实调动村社参与滴灌工程运行管理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各类设施,尽可能延长工程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