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管理工作意见 >> 正文
新形势下就如何流动人口管理之我见

大家庭的温暖,经常性召开外口代表座谈会,倾听意见,收集建议,切实体现民主与平等。另一方面,我们要从生活上关心外来务工者,我们要经常上门走访,聊聊家常,问问寒暖,尽力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和不便,如适时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幼托、入学问题,作为政府,我们要宏观调控、合理布局,鼓励和扶植民工子弟学校、幼儿园,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要尽快建造暂口公寓,尽力改变暂口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立信息中介机构,帮助外来务工者解决就业、租赁等实际困难。成立投诉中心,认真做好维权工作,切实保护外来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要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服务上门,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者的生活、作息规律,有时他们做一本证要请好几次假,所以我们要采用一次性解答,延长工作时间、主动上门做证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来切实方便外来务工者。

三、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暂住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众多的工作中,我们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学会弹钢琴。当前,我们在理顺体制、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本镇实际,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着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2、突出重点人口,实行分层次管理

要在日常登记做证工作以及坚持统筹兼顾,齐抓共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暂住人口遵纪守法表现和工作生活情况,按照“列得准,管得牢”的要求,划分不同层次对象,合理确定比例,落实不同管理措施和责任,全面推行暂住人口分层次管理。第一层次,有过违法犯罪前科及犯罪嫌疑人的暂住人员,由责任区民警为主列管

,坚持公安机关函调联系制度,实行旅馆式管理,形成重点管控,运行有效手段实施控制、发现、打击和遣送。第二层次,工作不固定、社会关系复杂、暂住地经常变动的暂住人员和“三无”盲流人口,在责任区民警指导下,由暂口专管员为主,通过经常性上门走访,做到“人来登记,人去注销”;第三层次,其他暂住人员本着“谁用工、谁负责”和“谁留宿、谁管理”的原则,通过签订治安、计生责任书,落实用工单位业主和出租私房房东的管理责任,尝试实行托管制由村管理服务站专管员履行管理责任,房东承担应尽义务。同时,对出租的私房也实行分层管理,按居住人的表现、居住时间及房东的自我管理意识来分成一、二、三层次,有违法犯罪嫌疑且房东自我管理意识淡及责任性差的列为一层次,要求专管员每天都要上门检查;人员进出及变动频繁且房东自我管理意识也比较谈薄的,列为二层次,要求专管员每星期上门检查一次;把长时间居住、人员稳定,而且房东责任性强的,列为三层次,专管员只需例行性检查。通过对暂住人口和出租私房的分层次管理,使我们的工作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实行信息互动,资源共享gwku.net免费提供

信息时代的到来,告诉我们,对及时获取信息,掌握信息动态,并作出快速反应,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暂住人口管理,并将成为以后工作的发展趋向。前阶段,我们对各村管理服务站购买了电脑,并配备了专职人员,但由于我们技术、人力上的原因,暂口登记、做证等方面的信息仅限于本村查询,未曾互联共享,距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工作要求差距甚远,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用还未真正发挥。所以我们要抓紧建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农村经济管理局二○○五年要点
       乡镇党政主要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
       河务管理局办公室意见
       公司最新综合管理与法律事务基本…
       县工商行政管理要点
       公司经营管理方针目标
       街道建筑工地管理要点
       旅游区管理局思路
       居民区动物管理通知
       落实废品整治及长效管理机制意见
     
    全县抗洪抢险情况报告
    烟草公司品牌服务思考
    深化改革强化治理努力开创企业经…
    建设职业教育实施工作意见
    食品安全协调会讲话
    民政局民主评议回头查方案
    书记高中新生阅兵式讲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城管局发展城市管理考察报告
    县精神文明建设暨先进命名表彰会…
    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管理办法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工作方案
    就业形势稳定薪资增长情况报
    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导活动
    新形势对秘书素质新要求
    党课材料新形势下如何党员干
    下半年水运经济形势分析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调查
    廉洁从政上有新形象讨论发言
    树立组工干部新形象发言材料
    管理工作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