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批智能化大型温室,探索、积累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蔬菜工厂化生产。加大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结合生产实际,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参与蔬菜业生产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实施安全优质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将“农残”检测点向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延伸,加强源头控制,提高“农残”监督检测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统一规划,优化环境,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个人参与市场建设,形成市、县、乡(镇)和主要生产区四级市场体系。规划建设4个县级、10个乡(镇)级、20个生产区的蔬菜业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通过中介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流通。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传输的信息化,逐步推广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加强蔬菜专业协会建设。以蔬菜种植大户、农民经纪人为载体,提高蔬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蔬菜业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我市蔬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每年将蔬菜基地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业产业化资金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要重点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发展。结合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江淮分水岭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资金优势,集中投入,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试验示范以及技术培训的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蔬菜基地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合肥市蔬菜基地建设工作组,市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全市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负责全市蔬菜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各县区要加强领导,把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做好规划,统筹安排,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和完善蔬菜产业化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建立促进蔬菜业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在蔬菜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