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蔬菜价格,确保城乡市场的蔬菜供应,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快速增收,现就加快我市蔬菜基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蔬菜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蔬菜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对蔬菜的需求呈品种多样化、品质高档化和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发展蔬菜业,既能够稳定城乡市场供应,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上台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促进蔬菜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是加快推进“工业立市”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蔬菜基地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明确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城郊型农业示范基地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城乡人民“餐桌”需求,稳定蔬菜市场价格为重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支持优势区域建设蔬菜基地,推行蔬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速蔬菜产业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扩大加工能力,实施优质品牌战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把群众投资重点引导到发展蔬菜生产上来,引导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社会资本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实现我市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到117万亩,比2005年增加44.5万亩,平均每年增长10%;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比2005年增加103.6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本地蔬菜在合肥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业成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蔬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实现蔬菜无公害化,全市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比重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
三、实施保障措施
(一)培育优势产业区域。在已初步形成的设施栽培区域化布局基础上,结合新农村示范乡镇、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继续扩张设施栽培和露地菜生产,重点建设20个特色新、规模大、档次高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业的优势区域化生产新格局,使蔬菜业发展成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蔬菜业龙头企业,逐步实现每一个蔬菜主导产品都有龙头企业,按照“基地+龙头企业” 的经营摸式,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蔬菜种植农户。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蔬菜保鲜、加工、包装等先进技术,促进蔬菜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重点扶持建设10家脱水、冷冻、净化蔬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种植农户发展蔬菜生产。至2010年,打造5个国家级、15个省级蔬菜业产品品牌。
(三)提高蔬菜业科技水平。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机构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组建2-3个机制灵活的蔬菜业产业研发中心,加强新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建设引种、试种、繁育和营销一体化基地,推进全市蔬菜栽培技术和品种的不断更新,解决一家一户的育苗难问题。以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因地制宜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