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实效性原则。关注过程,注重实效,多元展示,打造品牌。
五、培养方式
1、基础性指标力求过关,发展性指标自主开放,奖励性指标提升拓展。
2、关注“量”的积累,注重“质”的变化。
3、引导“学习”,强化“实践”,鼓励“反思”。
4、教师个体层面自我管理,学习共同体层面参与管理,学校层面突出管理,区级层面指导管理。
六、考核内容与办法
主要考核以下五项一级指标:
1、师德表现。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市教师师德公约》等,主要考核依法执教、爱业敬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八方面内容,由新教师任职学校在新教师培养期间每学年组织考核。师德考核为必备指标,未达标的学年考核一票否决。
2、教学基本功。主要考核六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能力达标(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的基础上,在演讲等口头表达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二是书写能力达标(钢笔字、粉笔字字迹端正,运笔顺畅;倡导练习毛笔书法);三是书面表达能力达标(能写一篇语句流畅、表达准确的即兴短文);四是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标(在通过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基础上,在个人博客页面建立、课件制作等方面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五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达标;六是掌握听课、说课、评课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中的普通话达标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标准的考核由相关部门发给合格等级证书;口头表达能力中的其他项目达标、书写能力达标、书面表达能力达标、计算机应用能力中其他项目达标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达标的考核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实施;听课、说课、评课基本功的考核由新教师任职学校组织考核。前五项教学基本功在新教师工作第一学年组织达标考核,其中未达标的必须在第二学年继续参与下一级培训班的达标考核,仍未达标的,以此类推,如三年培养期满还未达标的,鉴定总评原则上为不合格;听课、说课、评课基本功的考核逐年进行。参加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原则上必须通过前五项教学基本功的达标考核才能取得见习期培训合格证书。
3、教学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四个方面:一是完成规定学分(新教师培养第一学年须达到120学分;第二学年在达到规定的48学分外,还须完成区新教师集中培训30学分;第三学年在达到规定的48学分外,还须完成区新教师集中培训24学分。),保质保量参加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开展的校本研训活动;二是认真学习并有效落实《*市*区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使新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研究等方面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规范的教学行为;三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力达标。注重课堂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学习兴趣的激发、师生关系的和谐等,努力实践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四是有效落实师徒结对项目,重点关注如何听课、说课、评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其中“完成规定学分,保质保量参加区级培训活动”指标,由区教师进修学校在新教师培养期间每学年组织考核。“课堂教学能力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