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培养对象;培养时间;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方式;考核内容与办法;保障措施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培训目标中的见习期、适应期、发展期;培养原则中整合性原则、系列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考核内容与办法师德表现、教学基本功、教学实践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各直属单位、中小学:
为了适应*区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骨干教师的后备力量,根据本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培养对象
20*年8月以后参加工作的*区中小学新教师(含托管学校相关对象)。幼儿园新教师培养考核可结合实际,参考本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培养考核意见并逐步实施。
二、培养时间
新教师培养考核期为三个学年。
三、培养目标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根据新教师自身的成长特点,对新教师提出“一年见习,二年适应,三年发展”的培养目标。新教师培养考核工作既是对新教师成长的鞭策,也是对学校培养新教师工作的督促。
第一学年:见习期。本着尽快适应上岗和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出发,重点安排三方面内容:一是主要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市教师师德公约》,参与师德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方法,使新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表现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二是通过师徒结对,通过听课、说课、评课和其他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学科教学,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常规,了解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树立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三是通过勤练,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第二学年:适应期。在继续强化师德教育的同时,重点安排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技能的培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二是在学科课堂教学技能上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方面的培训、学习和研究,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加深对教育教学一般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学年:发展期。要求新教师能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技能,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能全面认识自己所任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注重教学反思,努力打造效率课堂。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科研活动,初步培养教科研能力,做到“虚心学习先进,积极思考实践,勇于发表观点,乐于承担任务”。
在三年培养的同时,对部分优秀的新教师做好“提升”培养,从而为向骨干教师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培养原则
1、整合性原则。新教师培养活动与区、校、教研组(备课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有机整合;新教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训、个体自主研修有机整合;新教师展示平台与《*教育》、*区教育信息网、*区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博客网志等有机整合。
2、系列性原则。新教师培养主题明确,系列性强,注重跟踪,强调衔接。
3、灵活性原则。在充分预设、关注和谐的前提下,根据各方面实际,对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可作适当的灵活生成。
4、可操作性原则。力求内容丰富不繁杂,操作简便不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