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道德修养”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灌输,告诉他们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青年学生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集体会诊”、分析识别,组织开展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会等,努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辨识能力。通过道德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感性冲动和道德理念冲突,在相互排斥的道德理念中能够选择并确定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践履科学的道德理论,拥有规范而高尚的道德生活。
第四,坚持自律为主、他律为辅,使青年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先行者。网络的开放性改变了青年学生的生存环境和道德环境。网络开辟了“非熟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呈现的是少有人干预过问与管理控制的道德监督机制因此,在他律条件下被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大学生可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并和既有道德发生激烈的冲突。所以,网络呼唤着人的道德自律,需要主体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而形成道德自律。道德自律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道德行为体现的是人的自我的人格尊严与道德觉悟,而不是受外部必然性和人的自然本能所支配与决定;
二是指道德行为是立足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主宰的结果与表现,而不是外力的限制或是由于害怕惩罚和恐怖而屈服于道德命令。道德自律的形成固然包含着道德观念的接受和内化,更主要的是道德行为已经成为道德主体的自觉的自我选择,已成为主体的自我意愿。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要达到完全的自律是脱离实际的,适度的他律是必要的。但是在大学德育中,不应满足于他律的成效,应当着力推进两个转化。
一是推进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二是推进浅层次的道德自律向深层次的道德自律的转化。具备深层次的道德自律才能在个体作为网络主体时抵御庞杂的网络信息的非道德与反道德的侵蚀,保持道德自律的稳定性、有效性。只有这样,当代青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肩负起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