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虚拟的,但同时也是实在的。对青年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本文在认真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提出网络道德教育要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教育在前、预防为主,辨识为主、灌输为辅,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等4条原则,努力使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能践履人类道德准则,引领网络时代不断前行。
一、网络道德问题十分严峻,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活动,其中包括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生活方式。电脑网络技术及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再一次与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价值问题相伴而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活动。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网络黑客和恐怖组织、邪教组织等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充斥着暴力、色情等有害的东西在网上泛滥;“电子大盗”进行窃密和偷盗等犯罪活动;网上知识产权剽窃毫不费功夫,互联网在成为学生先进的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为帮助学生作弊的机器;种种假信息,甚至弥天大谎在网上屡见不鲜;网上相互欺骗、玩弄等,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也时有发生。可以说,互联网发展越快,对伦理道德的挑战也越严峻。有科学家担心:如果某些恶人掌握了尖端的电脑技术,停止或破坏部分或一切人们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网络系统,整个社会系统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在我国,近几年来网民人数每年递增10倍多,从年龄构成看,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绝大多数,而青年网民中的绝大多数则是青年学生。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面对网络世界中已经出现的诸如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安全、信息垄断、信息污染、信息欺诈等系列棘手的道德问题,人们对此保持高度警觉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其负面效应,否则将阻碍网络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技术在发展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因此,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对青年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下4条原则。
首先,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健全与落实网络道德规范。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就是要坚持以“礼”、以“德”防恶于未然,坚持依法惩恶于已然。所谓网络道德规范是指网络社会中各网络主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各网络主体的网上行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网络道德规范包括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和网络社会职业道德规范。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必须要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不久前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对青少年网络主体行为的一种公德规范,应当广泛深人地进行宣传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订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网络发展先进国家的经验。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明确规定被禁止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
(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人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
(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
(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
(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