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健康体检的内容包括物理检查(内、外科)、三大常规(血、尿、大便)、胸透、b超(肝、胆)和心电图等五项。学生和儿童体检为每年一次,体检人员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农民健康体检采用“健康券”方式运作,“健康券”由各镇乡(街道)组织发放给参合农民,参合农民在规定期限内凭“健康券”到定点医疗卫生单位接受体检。市级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公共卫生项目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体检定点单位依据收取的“健康券”数量和面值向市农医办结算体检费用。
四、保障措施
1、完善市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市级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各镇乡(街道)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各镇乡(街道)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辖区内农民健康工程日常管理工作。村两委(社区)负责组织做好本村(社区)范围内的农民积极参与农民健康工程各项措施的实施,各行政村(社区)确定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协助村两委(社区)领导做好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乡镇驻村干部也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公共卫生工作。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一个镇乡(街道)确保办好一所标准化卫生院。至二零零八年底,建制乡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标准化改造,并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网底建设,逐步将分院和村卫生室改造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到80%。到2010年使每个农民居家或出行20分钟内就能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网络。按照市、镇乡(街道)一体化卫生监督体系的要求,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乾潭、大同、梅城、寿昌4个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3、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
严格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医学继续教育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全科医学培训及乡村医生每两年一次的知识更新培训。到2009年,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管理培训,到2010年,完成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全科医师、护士岗位培训。继续推行市属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对口支援、卫生下乡等活动。卫生、人事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镇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
4、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乡镇(街道)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现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知识结构、运行机制、投入方式的转变。落实“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为服务群众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方便群众就医。
5、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1)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在2009年度每人每年40元的筹资基础上,根据需要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2)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