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五、创新流动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16.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政府人才市场监管机构,整合各类人才市场资源,形成门类齐全、分布合理、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政府投入建立甘肃省中心人才市场,辐射带动各类人才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出台《甘肃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实现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办分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加强市场网络化建设,建立连通国内外的人才信息窗口,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人才交流配置平台,实行全面的人事代理服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7.打破各类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党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和办法。在保障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允许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各种活动。尽快建立各类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实行人才的合同化、契约化管理,促进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探索建立闲置人才调配制度,解决人才用非所长、学非所用、闲置不用等问题。
18.推行人才智力柔性流动机制。面向重点行业、特色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采取柔性流动的方式,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我省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知名中介机构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使引智引资和项目引进有机结合。通过院企、院地合作等方式,实现省内人才资源共享。实施甘肃省特聘首席专家、首席教授引聘计划,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我省重点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19.加强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人才智力的引进开发。加大国外优秀人才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蓄积人才的作用,整合全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形成博士后人才联合引进、共享和高层次人才带动培养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规模。支持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将园区建成面向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和项目的窗口,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的转化基地,高层次留学人员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平台。
六、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发人才资源20.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都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将人才开发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
2009—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甘肃省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要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由同级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研究制定管理办法。逐步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555”创新人才基金资助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的“西部之光”项目、“春晖计划”留学生项目、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和国家留学人员科研项目资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