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按照“五统筹”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认真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主导产业与其它重点产业、财政增长与农民增收、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四)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增强。到2010年,优势和主导产业进一步培强做大,在县域经济中发挥出强劲的支撑作用,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9.9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比2003年翻一番,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到2010年,努力使畜牧业产值达2.83亿元,占农业的比重达50%以上,农民家庭收入来自于畜牧业的比重达45%以上;全县发电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5亿度,实现产值近2.5亿元;粮烟产值保持在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以上;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7773万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8%以上;绿色食品及加工业产值达1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6138万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通过聚焦“两大重点”,提升“三大产业”,积极培植财源,逐步提高财政自给率。非公经济快速成长,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兴工强县”、“流通活县”、“引资兴县”迈出实质性步伐。
——农民收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年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以上,比2009年增长28%以上,年均增长5%。
——结构调整优化。调优一产,调强二、三产,提高二、三产比重,努力使三次产业比重由目前的“一、三、二”型向“二、三、一”型逐步转变。到2010年,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城乡结构明显改善,使城镇化水平达20%以上。
——实现科学发展。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能源利用效率等有所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二、发展措施
(五)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公平竞争的原则,扶小龙、引外龙、育新龙,培育一批辐射力强、牵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县农业的社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扶持现有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培强做大,带动茶叶、酱油、黑山羊、核桃、蚕桑、甜龙竹、红宝石榴、日本耐病总态加工型萝卜等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引进有实力、重信誉、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提升产业层次。鼓励和支持县内民营骨干企业组建优势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按照“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三边合作,架通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