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办帮扶的机遇,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公益事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龙头带动“五大工程”,重点抓好“周转畜、周转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项工作,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实施整村推进,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要强化外援项目的管理,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效益。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直接路径。在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重点抓好农民工外出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从事劳务的农民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同时要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引导有序流动,减少外出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要落实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政策。
(五)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来抓。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在千村经济振兴活动中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增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
(2)加大农技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把国家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要健全基
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3)以“双万人技术培训”为载体,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要通过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大力开展劳动力引导性培训,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四个能力”。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1、“千村经济振兴”是我县抓“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抓好了“千村经济振兴”就抓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无论在那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振兴工程的进度和效益。各级领导、各级干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全力做好振兴村的各项工作。
2、建立全社会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镇、经济集聚区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强化城镇经济对农村的辐射、人才智力对农村的支持、医科教对农村的服务。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千村经济振兴”
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