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旅馆等传统优势行业。努力构建服务业对外辐射功能中心,规划布局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带,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以广州、深圳为发展中心,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区域,粤东、粤西、粤北为重要增长区域,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梯级推进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继续扩大炼油规模,统筹全省油气管网建设,增加油、气储备。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上大压小”电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
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网络完善、结构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电视交通运输,建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珠三角城际快速电视交通系统,加快出省铁路通道建设,完善铁路运输网络。加快发展公路运输,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加快与周边省份和港澳地区相连接的高速公路建设;积极发展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农村公路运输和经济线路运输。优化整合航空运输资源,提高航空运输水平,构筑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干支结合的机场体系。构建提升由珠三角骨干航道组成的高等级航道网,改善增强内河运输能力;提高沿海主枢纽港出海航道的等级,加强以沿海主枢纽港为重点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完善重点防洪工程布局,加快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强化对水库的除险加固、维护和管理,提高水库综合防灾能力与水资源综合调度效益。积极推进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实现以水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83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我省“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标下降16%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效低耗的“经济”型转变,切实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推广节能、节水、节材、低耗和环保的技术和设备,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电视手段,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组织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供、余热利用、建筑节能、党政机关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察(测)能力建设等重大节能工程,抓好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推进重点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对水、土地、森林、海洋等资源的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六)努力提升产业技术结构。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粤发〔2009〕14号),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实施《印发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