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活动实施意见 >> 正文
20年城乡加强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须由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作出评价,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要求的,不予核准、备案。https://

  20、建立能耗统计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以水、电、气等单项能耗指标和万元gdp等综合能耗指标相结合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做好对重点企业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逐步建立完善能耗统计、监测和分析平台。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网上直报制度,加强统计监测。做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

  21、实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能够反映资源环境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供给成本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水价等重要资源价格适时进行政策性调整,逐步实行资源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方式,加大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在高耗能行业中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执行差别电价政策。

  22、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关于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权限的意见》(苏政办发〔2005〕93号),认真开展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的审批和核准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备案项目按照“谁备案,谁组织”的原则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环评审批的管理,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执行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和向社会公布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选择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工程,开展工程环境保护监理试点,加强施工期间的环保监管。

  23、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节能减排资金,包括鼓励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政府资金贴息等。县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中整合现有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示范培育等政策,新增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节能重点工程贴息,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补贴和节能宣传、奖励表彰的经费等,为节能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高效节能设备投资,可按国家规定依法享受税收抵免和加速折旧政策。同时,每年县财政用于对环保的支出增幅要确保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并适当安排资金用于奖励对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经贸、环保、银行等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用能和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

  24、加强宣传培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资源忧患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多层次的节能减排培训,努力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宣传节能减排先进典型,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促进相互间的学习与借鉴。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展开戏剧公演的实施建议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实施意…
       高速道路公司收费职工竞选岗位活…
       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意见
       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意见
       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
       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意见
       关心下一代组织和五老队伍意见
       开展创建文明处科室活动意见
       切实抓好大春生产作出指导意见
     
    畜牧局发展畜牧生产讲话
    贫困区域要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把十七大精神落实到政法之中
    县领导在公安考察时的发言
    庆祝第二十二个教师节电视讲话
    公安系统学学习心得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建设社会主…
    加大城区文明创建力度当好文明城…
    街道党工委党风廉政建设自查报告
    大学生迎接党十七大演讲稿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4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3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2
    英语写作必背200句
    200年人口普查方案
    200年小学德育活动
    中学200年学雷锋实施方案
    200民政局开展清明节实施方案
    200年深化殡葬改革方案
    200年商家节日促销活动方案
    活动实施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