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宏伟蓝图。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使命和职责,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加快西和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促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这一根本战略不动摇,举全县之力推动教育事业大发展,以教育的大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大提升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近邻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二战后把教育当作“立国之本”,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经济大国基础。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与科技振兴计划,大量培养和吸引高科技人才,科技贡献率上升到70~80%,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新世纪以来,有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过13年的学校教育,每1万名以色列人中就有14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比例是美国和日本的两倍。印度尽管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但他们的精英教育、特色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计算机软件产业及其人才世界领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一个有着2亿5千多万学生、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体系以崭新的面貌带入了新时期新阶段,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撑,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纵观国内外历史,生产力的飞跃,都量变于教育,质变于技术。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未来的竞争力。
(二)教育是执政之基。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在教育上抢到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赢得的发展是最具价值的发展。加强教育事业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提升县域竞争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把教育作为立县之本,大力发扬“三苦两乐”精神(即:领导苦抓、家里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大办教育,恢复高考30年来,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6万多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全县58万人口,平均每两户就有1个大学生。教育正在改变着会宁贫困落后的面貌。当前,无论从全国、全省,还是全市来看,都已经形成了重视教育、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可以说,教育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形势逼人,哪一个地方在教育方面占优势,哪一个地方就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发展教育就会落后,发展慢了同样也会落后,推动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县委、县政府和在座各位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职责。“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知识和技能支撑,依靠教育推动改革创新,依靠教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
(三)教育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