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指导意见 >> 正文
县关工委意见

节、“五四”、“七一”、“八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结合当前宁海精神讨论,以“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立志为宁海作贡献”、“不忘国耻、励志图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三)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学校功能,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法制讲座、庭审进校园、模拟法庭等形式,强化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遏制违法犯罪。继续配合做好失足青少年和归正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推广茶院乡经验,加强对“三不管”(即学校管不着、家庭管不好、社会没人管)的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对他们落实“四管”措施,即重点对象盯着管,一般对象带着管,外出对象联着管,困难对象扶着管。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体系,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使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关心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努力使青少年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良好的道德规范。四、实现四项突破(一)在发动“五老”上有新突破“五老”人员具有坚定的立场信念、丰富的智慧、崇高的精神风范、优良的传统作风,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感染力和影响力。他们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政治、威望、经验、时空和亲情五大优势,是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资源。全县各级关工委要按照中国关工委、中央组织部等八个部、委、办〔2009〕35号文件和宁党办〔2009〕96号文件精神,积极主动与党组织、教育、民政、工会、科协、人武部等有关部门一起组织和动员更多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特别是近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根据他们的特长、健康情况,就地就近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如组织他们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

转载或摘录请注

明出处: ,反对迷信邪教教育;对有不良行为和归正的青少年进行结对帮教;对学生进行校外辅导;广泛开展“十个一”和“老少共建”活动等等。在组织和发动“五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组织“五老”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各种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做到与时俱进。第二,要竭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第三,及时向党组织请示汇报,关心“五老”的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困难。第四,各级关工委要及时总结与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老年志愿者参加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在农村,要重视发挥老党员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作用。(二)在教育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县已经形成了县烈士陵园、山洋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白岭根“梅花村会议遗址”、岳井铭记碑和各镇乡(街道)烈士园等一系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各级关工委要在筹建、扩建教育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动“五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在现有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上下功夫,落实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管理经费,使各类基地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2009年,县关工委拟配合有关部门和岔路镇,对白岭根“梅花遗址”进行修建,并争取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建立“宁海抗日战争资料陈列室”。(三)在利用各种资源上有新突破关心下一代事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永恒事业。但关工委自身缺乏物质基础。因此,要想方设法借助各种资源。第一,要在争取党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消防部队政治意见
       信用社办公室意见
       食品药品监督局服务群众当先锋党…
       市司法局意见
       医院党总支意见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改革…
       妇联意见
       深化效能革命意见工商
       乡委员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意…
       二00五年电信局工会意见
     
    国旗下讲话平凡与伟大
    学校校园巡查制度
    税务局个人工作计划
    实验中学首届广播操大赛主持人串…
    卫生系统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行营业网点开业
    企业个人汇报范例
    幼儿园食品安检工作总结
    中华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建设清廉型机关工作方案
    关工委领导年终培训会
    市党委残工委全体会上的讲话
    街道工委党建交流
    校园关工委工作交流材料
    党工委200开展创先争优实施方
    街道党工委创优总结材料
    交通局女工委员会主任巾帼建
    先进基层党工委推荐材料
    开发区关工委主任典型材料
    工作指导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