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指导意见 >> 正文
乡镇党委意见

,力争创出特色、创出水平、创出成效,今年底将对争创活动进行一次大展示,表彰一批最佳关爱者、最佳小公民。

五、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为培养新型农民作出贡献

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热爱家乡、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思想教育,鼓励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向青年农民及青少年学生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科普知识。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培养青年致富典型,现场实地传授技术,动员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办企业、搞种养殖业,切实帮助农村青年科技致富。

六、部门联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做好事

关心下一代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关工委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的纽带作用,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好事做实事。要与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动,做好网吧、电子游戏室义务监督工作,建设绿色网站、健康网站;与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加强家长学校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对单身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关爱贫困学生、残疾儿童和辍学失学青少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开展扶贫、济困、助学活动,建立长效机制;与政法各部门配合,搞好法制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法制意识,促进学法、守法。

七、充分发挥“五老”队伍在关工委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是特殊群体,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治、经验、威望、时间和亲情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一是动员他们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中来,根据特长和技能,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作关工委成员,或作校外辅导员,或作家长学校教师,或作社区德育教师,或作科技宣传指员,或作“四团一队”成员。二是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经费、交通工具等工作条件。三是对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八、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开展调查研究,是关心下一代工作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今年要加大调研工作力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紧紧围绕青少年的特点以及他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给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各乡镇关工委除了完成县关工委统一的调研课题外,还要根据本乡镇实际,写出一至二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九、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关工委是党和政府与青少年之间、职能部门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参谋和助手。关工委要经常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党政领导和支持,使之把关工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解决关工委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按照市委[2009]152号文件精神,对乡镇主持日常工作的退休同志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关工委工作水平

基层关工委具有领导人员多、具体人员少、涉及面广的特点,为此,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关工委工作得以有序开展。要建立健全五个制度:一是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的制度;二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机关效能建设意见物价局
       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纠风暨机关效…
       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开展试点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印发全区机关效能建设意见通知
       征求机关效能建设意见函
       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团市委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建筑工务局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市直属机关委员会机关效能建设意…
     
    读老子道德经的个人领悟
    200年乡综治要点
    人大干部监督教育发展计划
    街道办事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
    大型酒店开业庆典致辞
    北京刘淇市长作政府报告
    先进中学校长就职小结
    公安局刑侦职员年度汇报
    选调生思想教育交流材料
    市长市招商引资局揭牌仪式讲话
    乡镇实施十大工程工作意见
    乡镇年度工作计划报告
    当好乡镇换届三员工作意见
    乡镇创先争优工作方案
    做好乡镇劳务工作安排意见
    镇党委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总结
    镇党委依法行政规划调研报告
    乡镇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方案
    乡镇一季度工作汇报
    成立乡镇气象站实施工作意见
    工作指导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