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意见 >> 工作指导意见 >> 正文
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试点意见

  七、加大市与区县政府对试点城镇的财政支持力度

  1、进一步完善试点城镇的财政体制。在“一城九镇”设立镇(城)级金库,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金库,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并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协调区县、乡镇两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合理确定试点城镇的财政收支范围。

  2、市与区(县)两级预算内外财力要向试点城镇倾斜。“十五”

  期间:经市政府审批的“一城九镇”工业小区内,注册地与经营地一致的新办或新迁入的生产型企业,上交的税收中属市级收入的新增部分,原则返还试点城镇;市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设置都市型特色农业专项因素,并按市财力转移净额的5%支持“一城九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试点城镇。通过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努力,力求确保每年对试点城镇有一定力度的财政支持。在市、区县财政返还给试点城镇的财力以及部分市级转移支付财力的基础上,市、区县、镇联手建立试点城镇开发建设及特色风貌建设的专项资金。

  3

、鼓励金融机构为“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到“一城九镇”开设分支机构,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试点城镇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多种形式,为试点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对试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市、区县、镇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八、完善城镇发展管理体系和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

  1、建立多层次城镇建设的推进管理体系。建立由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市试点城镇发展推进协调小组,实行试点城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推进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市计委、市政府体改办、市农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房地资源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一城九镇”的相关区县建立相应的推进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2、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立试点城镇的多元化投资公司,承担城镇开发建设。试点城镇可选择一家或几家由市、区县、镇政府出资设立的城镇投资公司或建设开发公司,并吸纳国内外企业等社会资金参股入股,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完成突进式开发建设。

  3、加快“一城九镇”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鼓励各类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城镇基础设拖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各种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等参与试点城镇的开发建设。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可采用股份制等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九、有序推进试点城镇的协调发展

  1、“一城九镇”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确保城镇开发有序进行,一般采取建设新城区、控制老城区,建成新城区、再改造老城区的开发方式。各有关区县要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优先保证“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

  2、对“一城九镇”以外城镇的开发建设,要实施适度控制,强化规划管理,按照“一区一貌”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区(县)范围内逐渐形成协调的城镇风貌与风情。2001年前,各有关区县要编制完成区县域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对未经法定程序审批规划的城镇,要暂缓开发建设进度,尤其要严格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促进本市上市公司发展若干政策意…
       本市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
       促进本市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指导…
       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意见
       新时期科协意见
       抓好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意见
       市文化局开展继续思想大解放第二…
       与港澳侨委员联系若干意见
       省政协委员作用意见
       机关离退休干部意见
     
    局党委书记在党务公开动员会的发…
    社区党组织人员创优演讲稿
    旅游城市迎检讲话
    论文实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和牙…
    执法局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企业人事助理个人见习小结
    退伍军人岗前培训心得
    专访许振超新时代工人如何实现自…
    区直工委要点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长蜂会会…
    中学迎上海世博会活动方案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
    赴苏州无锡南京和上海浦东新
    赴广州上海江浙等地学习考察
    参观上海浦东党校培训学习心
    中国海监威海市支队开展新一
    超市促销方案
    圣诞节超市促销策划方案
    上海海关市外沪企业进出口管
    上海养老保险细则
    工作指导意见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