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地震灾害被称之为群灾之首,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短期预报成功概率仍然很低。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其中,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是综合防御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1988年11月6日省澜沧-耿马地区发生了7. 3、7.6级地震后,为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省政府把每年的11月6日所在周定为全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周(简称“11·6”地震科普宣传周),旨在通过科普这种最为广泛而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依法开展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是地震多发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成灾重。仅1995年以来就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1996年7.0级地震、1998年6.2级震群、2001年5.8级和6.0级地震,共造成人员死亡397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在频繁的地震灾害面前,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央和省的关心帮助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英勇顽强,团结奋斗,没有向灾害低头,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一次又一次胜利。特别是1996年“2·3”地震,变大灾难为大机遇,变大灾难为大发展,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双胜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防震减灾始终是摆在全市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严峻的震情形势,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市各族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显得尤其重要,这即是动员社会力量实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市防震减灾事业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多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有关作好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全市各族人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为我市成功战胜多次地震灾害,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要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保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是”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使这项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各级各部门配合支持,形成联动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前提。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事关广大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支持,需要营造一个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对这支以地震、科技部门业务骨干为主的专业队伍加强建设,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