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文化精髓、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机制。截止2015年,着力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专病专科建设、搜集中医药临床治病秘方等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的不同需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医院中医病床设置不少于总数的5%中医院门诊、住院中医药治愈率分别达到75%和60%以上。95%以上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置中医科、开设中药房。70%以上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中医诊疗业务,落实新农合和城市基本医疗保险中医药优惠政策。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比例不低于70%医院管理人员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医药人员总数的70%以上。
10医学科研攻关:以全县卫生各专业学会(协会)为载体。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研究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挖潜革新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学科研技术攻关。立足县医药发展现状。开拓医疗服务新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提升我县医学科研水平。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每年争取13个医学科研项目,把医学会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学术研讨会,多出专著,多求成果。
11电子政务建设:为了提高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建立建成卫生系统协同办公自动化,简化程序。实现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各种文件实现即时传达,快速办理。建立建成卫生网,进一步扩大和宣传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和支持。县医院、中医院、宫河中心卫生院、湫头中心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巩固微机管理系统,争取建立可视化网络监控体系,监控机可延伸至各科室,为全院质量监督和检查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并实现县外网上会诊。
三)人才建设
1完善县乡村卫技人才网络建设。十二五也要尽力消除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促进卫生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现有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不足2人的基础上,既要努力解决好县、乡、村三级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和人员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的问题。不断增强卫生技术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实现千人拥有卫技人员3人左右。重视专病专科人才建设的基础上,鼓励一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离职进修、网络培训和传帮带等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学历达标,实现向专家、教授型发展。赶2015年,县级医疗机构卫技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村级卫生人员全部取得中专以上学历,50%以上获得助理以上职业资格,基本消除执业资格或学历不达标现象。
2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通过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同时,继续完善和积极实施院长竞聘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资格准入制。努力在全系统形成一个“能进能出。全系统要紧紧抓住建设和谐社会这个良好的机遇,不断加强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卫生法律法规和临床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医技水平。继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医疗服务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以科学的实事求是态度和大无畏献身精神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全力维护医务人员的整体利益,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为己任,爱护患者,尊重患者,发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