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和问题
县以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为龙头。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平台,连续六年举办民俗文化节(文博会)和农耕文化节,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速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
全县民俗文化产业。年生产、开发产品50余万件,目前。已形成拥有10万多人、23多家企业的香包刺绣大军。销售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其他文化产业类,如文艺演出业、网络文化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博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工艺美术品业等如雨后春笋尽享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全县现有社会文化产业机构21个,从业人员500人,年产值150万。国有文化长夜机构包括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剧院、文化馆、镇文化站共30个,从业人员300人,年产值120多万元。网吧、图书、音像、复印、印刷等文化经营户42个,从业人员376人,年经营收入1360多万元。
县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已成为我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重要力量,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社会办文化的比重在不断增大。培育了一批民营文化市场主体,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特别是以香包刺绣和非遗代表作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强劲发展,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文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与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比。突出反映在认识不足,但全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差距。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偏少,规模不大,效益不佳,科技含量较低,政策不完善,专门人才缺少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增强发展、创新和竞争意识,充分看到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善于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吸收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成果,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步伐,争取我县文化产业有一个新突破。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百家争鸣”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黑、绿、文”和县委、县政府建设特色文化大县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紧密结合,与推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合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与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创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初步建立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每个乡镇都新建有一所高标准1000m2乡镇综合文化站,奋斗目标: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有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力争“十二五”期间。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标准化500m2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业余文艺演出团队,以项目带动战略为工作重点,紧抓党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振兴,新建如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民俗展览馆和县歌舞剧院、扫黄打非办公楼等11个基层基础文化建设工程,争取国家投资7460万元以上,全力推进文化长夜走上法制化、规模化、市场化。农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