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近年来。坚持速度和质量同步、规模和效益并重,县把实施“旅游活县”战略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科学布局、优化配置,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促使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一是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旅游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老年人健身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县文化艺术中心和县影剧院。建成了12个镇文化站,文化休闲广场、休闲长廊、机关单位和村组文化活动室等工程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网络等文化设施的服务覆盖面遍及城乡,极大满足了城乡群众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宣传成效显著。坚持把文化宣传与旅游促销统筹谋划、同步部署。大力推介景区景点及以渔鼓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依托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台等媒体,积极组团参与西洽会、大唐西会、旅游博览会等大型节会。加大文化与旅游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县域文化整理编研,编制了120万字的县域文化从书》多方位、多视角展现了地域文化精髓,极大的提升了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旅游强县以及“及毗邻地区十大最具影响力旅游县”等殊荣,正在冲刺省级文化先进县。
三是文化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县作家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和饮食文化研究会等一批民间文化组织相继成立,新组建了县文联、渔鼓办、文化艺术中心等新的文化机构。这些组织所聚集的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已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通过对县剧团实行80%财政供养,加大文艺人才培训,引进及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县域文化队伍建设迅速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民间艺术社、书画协会、乐队、锣鼓秧歌队、渔鼓表演队等积极活跃在全县各条文化阵地上,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四是精品文化成果颇丰。近年来。以教师李玉芳为原型打造的花鼓现代戏《月亮光光》获得全国多项大奖,县大力实施“精品文化”工程。精心打造的陕南风情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节会上多次演出,放歌牛背梁》荣获典旅游歌曲称号,牛背梁》等刊物以及一大批优秀小说、诗歌、散文、摄影等作品,极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文化遗产有效挖掘。古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又有楚文化的韵味,既有秦文化的特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近年来,县积极挖掘文化遗产,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421处,其中下梁沙坪、金盆和凤凰高塬3村发现的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填补了境内没有史前和商周文化遗存的空白。大力弘扬打渔鼓、玩龙灯、耍狮子、跑竹马、撑旱船、踩高跷、赛花灯等民间艺术,开发竹编、铁艺、十字绣等旅游产品80余种,渔鼓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
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亟待提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要在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广告宣传等上下功夫就可以把旅游发展好,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旅游与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由于这种理解狭隘、认识片面,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于旅游开发。
二是文化人才还很匮乏。文艺演出单位人才结构单一、层次偏低。各镇文化干部专业不对口,专职的编剧、导演、舞美、灯光音响等人才及摄像、制作、播音人才十分匮乏。一定程度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