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性
小麦条锈病是国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由于我市特殊的地理生态条件,不仅是小麦条锈病的重要越夏菌源地,也是新生理小种的策源地。同时,由于我市秋苗期发病早,很大程度上为关中及黄淮海麦区的秋苗发病提供了越冬菌源,因此做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对于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保护全省以及全国小麦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行政推动、科学实施的策略,全面推行种植结构调整、推广抗耐病品种、秋播药剂拌种、秋苗发病期统防统治、早春始发期挑治和普发期统防统治五大措施,降低全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区和秋苗发病区发病程度,达到全面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多措多策并举,综合预防控制
年全市要重点落实四项防控措施,完成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面积260万亩次其中:种植抗耐病品种及其合理布局70万亩、药剂拌种130万亩、秋苗期防治10万亩、早春统防统治50万亩。
1开展早春统防统治。近年来由于暖冬气象条件,小麦条锈病越冬率偏高,春季发病早,及时开展早春防治是保护夏粮丰收最关键的一道防线。因此各县区要密切注视今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动态,按照打点保面,打山保川的要求,充分利用近年来省上配发的机动喷雾器和农药,积极组建专业防治队伍,采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控制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危害,确保统防面积不少于发生面积的20%
2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小麦乳熟期各县区要结合夏选观摩及时组织开展小麦品种抗病性调查,确定好秋播抗病品种。以抗锈为前提,稳产为基础,优质为根本,高产为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麦品种,力争今年秋播全市抗耐锈品种面积达到70万亩,以减轻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
3大力普及粉锈宁拌种。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是减轻秋苗发病的主要措施,对推迟秋苗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秋播前各县(区)要制定详细的拌种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四统一”要求(即统一组织、统一供药、统一拌种、统一播种)统一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每50公斤种子拌药80-100克商品量剂量进行拌种,确保今年秋播粉锈宁拌种面积达到130万亩。
4积极开展秋苗期防治。秋苗期防治关键要早,即海拔1600米以上区域在三叶一心期10月下旬田间出现单片病叶或发病中心时进行为宜。要组织专业机防队,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每亩75-100毫升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亩20-2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通过秋苗期防治,达到既减少当地越冬菌量,又减少向外传播菌源的目的
三、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1强化行政推动,实行目标管理。小麦条锈病由于其具有流行性以及暴发危害的特点,对其治理属于植物卫生、公共突发事件管理范畴,抓好小麦条锈病防控,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要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成立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各乡镇都必须成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领导小组,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加强对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行政领导小组负责下达治理方案、组织落实防治措施、协调解决资金物资、检查督导任务落实及工作进展情况;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开展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切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落实有力。
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