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中医药工作要点
2006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坚持在继续中创新,坚持“人才兴业”、“科教兴医”战略,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机构建设,继续开展医院治理年活动;加大中医医疗机构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基层中医工作,完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开创我市中医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治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治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治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治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本文转载于https://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治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治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治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治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