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要点 >> 正文
区委教育委员会要点

一、指导思想

  在团市委、团区委和区教育工委、区教委的领导下,2006年我区教育系统共青团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区德育大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团组织为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工委、教委中心工作,加强基础建设,坚持“科研兴团”,拓展工作领域,深入落实《市中学共青团教育实施纲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竭诚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服务。

  二、工作思路

  团工委确定2006年的整体工作思路为“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条主线,四项建设”。即:

  “一个中心”是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两个目标”是以团干部成长为目标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为目标;

  “三条主线”是以团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兴团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

  “四项建设”是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活动建设。

  三、工作重点

  1、抓学习,树立团干部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团干部和各级团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加强学习是团组织持续不断发展的保障,是团干部进步的基石。当今时代赋予学习新的内涵和新的实现方式。重视学习、组织学习、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组织的特质,也成为共青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使命和鲜明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团干部队伍的学习工作,促进团干部整体素质提高成为团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举措。

  (1)将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学习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

  团工委在设立“学习日”、“观摩研讨日”工作制度的同时将依靠协作片和委员会的力量提高学习研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工委将改变原来在机关会议室开会的例会形式,将每月一次的例会移入校园,每月选择一所学校开例会,在开会同时,观摩研讨会议所在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将团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每月例会中,团工委还将根据团干部的需要,邀请一些教育专家、老团干部和学者进行讲座。通过“学习日”、“观摩研讨日”工作制度,达到团干部以老带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的工作目的,从而提高了团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团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团工委将适时对团干部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强化学习成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团干部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广大团干部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量,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学习效果。

  (2)以骨干团干部培训班为载体,深入推进“科研兴团”

  团干部要“人人搞科研”,以科研促团建,用科学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前期团干部个人确立课题的基础上,团工委科研治理组和各协作片将适当整合个人科研课题,成立科研小组,以团队研究方式推动“科研兴团”工作开展。将有指导价值的团工作

科研成果及时宣传推广。

  继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干部培训工作,在前期“团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团干部开办“骨干团干部培训班”。在“骨干团干部培训班”学习过程中引入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对学员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考评,切实营造学习以及合作竞争的氛围,促使团干部学有所获。

  (3)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为团干部专业化、个性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根据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县委统战部统战要点
       政法队伍建设要点[计划]
       邮政精神文明建设要点
       县教育局纪检监察要点
       公司会务部度要点
       县民检察院要点
       直机关工委要点
       中医学院宣传统战要点
       市公安政治要点
       县文化要点
     
    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
    街道妇联要点
    中国共产党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闭…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见
    教师节诗歌红烛赞
    全区政法综治会议讲话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政协会议讲话材料
    学校体育运动会闭幕词
    银行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达标的自…
    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工作方案
    校园中医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群众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方案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工作意见
    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工作报告
    开展教育活动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工作方案
    农村党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意见
    教育卫生调研报告
    工作要点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