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主题培训和宣传,办好社区科普大学,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疾病防控能力
9.发挥农函大、农技协和各类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的作用,联合组织、人事、教育、劳动等部门力量,开展面向农民、青少年、城镇劳动人口和领导干部的科普教育、农技普及、职业技能等各类培训。继续深化科技服务“三农”,推动科普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农业科技和人才向农村流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科技支撑。
四、加强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10.认真组织实施“三创一带”活动。继续把创建活动作为统筹城乡,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争取政府加大科普资金引导性投入,不断扩大规模,推动科普示范县(市、区)建设,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突出的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在“三创一带”活动中涌现出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个人符合“以奖代补”条件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强对受表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的指导、监督,确保奖补资金的合理使用,引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11.推动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坚持“党政抓总、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创建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创建质量。通过不同类型科普创建工作典型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全省科协系统科普能力提高,对现有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社区)、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分类指导,适时组织工作交流研讨,进一步推动各种类型科普示范创建活动的发展。
五、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
12.实施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和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充分发挥科协优势,推动科普工作从以科普活动为主转向以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主,切实把各级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普资源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集成已有科普资源,开发新的科普资源,建立健全科普展教资源共享服务模式,为全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13.积极推动科普创作。充分发挥科协所属科普团体、事业单位的作用,围绕科协重大科普活动,针对城乡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编制挂图、图书、音像制品等科普宣传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实施科普创作精品工程,择优资助一批科普创作项目。
14.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采取各级科协资助与利用社会资源并举的办法,加强对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大学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扶持一批集科普图书、科普展教品、科普电教设备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科普活动室。
15.积极推动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建设,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继续组织实施 “科普大篷车”项目和“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项目;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工作;支持各地科普场馆提升展教功能,利用现有设施为资源共享提供硬件平台,为中小型科技馆展教工作提供流动服务。
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构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
16.加大公共传媒科普力度。加强与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因特网、移动通信等新兴传媒的合作,运用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继续在市县电视台推广“科普大篷车”专栏节目,力争覆盖面达70%以上。进一步发挥科普报刊的特色和作用,努力扩大科普宣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