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要点 >> 正文
饶峰镇度总结及要点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农业基础,抓好高效农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 %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达到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0元。
    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一线二山"的发展思路。即在210国道沿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民营经济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以210国道为界的南北二山发展烤烟、蚕桑、畜牧业。
实现这个总体要求目标,2009年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争取项目,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项目建设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项目,经济增长就会落空,因此,要牢固树立全局抓项目的意识,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要着重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建设、低产田改造等国家扶持项目,以项目作支撑,拉动经济发展。
    (二)注重实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要。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既要考虑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尊重农村的实际和特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明年,要结合第三批农村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在国道沿线有一定基础条件的村率先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和"三农"发展的新突破。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核心,以烤烟、蚕桑、畜牧等主导产业建设为主线,着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扶持,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三农"与镇域经济同步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四)突出抓好烤烟、蚕桑、畜牧、高效农业四项产业建设。(1)计划明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2500亩,实现产值200万元。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调整布局,计划种植,以市场为导向,主攻质量求效益。2009年我们继续实行一道梁、一条沟、一面坡进行集中连片规划种植,在生产形式上采取以自种为主,吸收引进外地人才、资金联营或租种相结合,确保生产计划落实。(2)牢牢抓住蚕桑产业不放松。一是继续扩大桑园面积,新建多倍体良桑1000亩,使全镇桑园面积达到6000亩;二是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坚持一年至少开展三次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养蚕技术,促进增产提效。三是扩大蚕种发放量,保证明年全年养蚕突破4000张。(3)对畜牧生产,要在现有基础上乘势而上,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在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上下功夫,继续培植一批大村、大户,以典型示范带动全镇畜牧产业大发展。(4)高效农业以标准拱棚建设为载体,计划明年全镇新建标准拱棚100亩,其中:光明村10亩,胜利村20亩,饶峰村20亩,新华村40亩,三合村10亩。把工作责任落实到镇、村干部人头,狠抓任务落实,同时,镇政府对未列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区内的村建成拱棚的户进行奖励。在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人事争议仲裁总结暨要点
       防护林总结和要点
       度总结和度要点
       区编办总结及要点
       办公室总结暨要点
       政务中心总结及要点
       县供电公司度宣传总结暨要点
       片区派出所总结及要点
       市国土资源局要点
       建市五年来林业总结和要点林业局
     
    医院领导年度工作计划
    洋葱种子市场管控工作意见
    工商系统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揭牌仪式…
    个人住房信息创建工作方案
    安全三进现场会讲话
    市长在外经贸统计会议上讲话
    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为构建和…
    四型机关党建意见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班仪式讲话
    乡镇度宣传思想政治要点
    镇度精神文明创建总结
    乡镇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安排
    镇度档案总结
    镇度安全生产总结
    乡镇度安全生产半年小结
    乡镇度安全生产半年小结
    乡镇度信访总结
    乡镇度组织总结和思路
    乡镇度党建总结
    工作要点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