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维护工作便成为第一要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与开发似乎是一对矛盾。一方面每一处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因而加快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似乎是殊途同归。正因为如此,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所谓的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导致维护“变味”一味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不少地方为更多地吸引游客,追求更高的票房价值,人为地制造大量假古建、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对历史文化 原真性”破坏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把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和开发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可继续发展轨道,便成为一个难题。
一、 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涉及到历史、保守、文化、伦理、法律法规等方面。但保护工作的重点,文化名城的维护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在于维护好这些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遗存硬件要素。因为以实物形态存在硬件要素既是文化名城的直接体现,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载体,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这些实物形态硬件要素的存在便没有历史文化遗产自身。
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元朔五年建都梁侯国。后汉初改为都梁县。三国吴改都梁县为武冈县,武冈古城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以后名称更迭无常,或为军、路、府、州,1913年复名武冈县。1949年10月10日解放,1995年撤县建市,隶属邵阳市。以后的两千多年沧桑岁月中,武冈历为湘西南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久远,遗存丰富。现在境内尚存各种古建筑、古遗存200多处,54处被列为县市级以上文物维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维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维护单位6处。其著名景点武冈城墙—自明洪武年间重修,高746丈,全用青石砌筑,上面修建战楼764间,沿城军铺43处,东西南北各建城楼。明永乐22年(1424年)朱元璋第18子岷王朱楩徙居武冈。嘉靖27年(公元1548年)岷王六世孙于城东北建“为环五里许”小王城。嘉靖45年(公元1566年)知州蒋时谟又于济川门(俗称老南门)南筑新城736丈。时人有“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赞誉。600多年间历经战火与动乱的洗劫,现仅存城墙数段千余米和济川、迎恩、清渠和庆成四座城门,城内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仍有多处,但文化古迹、古民居与一大批现代建筑比肩而立,对古城的整体韵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文物景点遭破坏,很多古迹损毁严重,甚至消失。如花塔早已倒塌,祝融宫、洞天宫、按察司行署、李明灏将军别墅等古建筑屋架倾斜、屋面坍塌,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更由于利益驱动,许多重要文物古迹被强行拆毁。
二、 正确认识文化名城维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来自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文化名城屡屡遭遇建设性破坏。就是认为低矮破旧、苟延残喘的老院,饱经沧桑、满脸皱褶的老脸,功能缺失、狭窄弯曲的老巷等等,都是乡村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包袱,花钱维护,利息高贵,代价巨大,得不偿失。利益的比较与权衡中,向文化遗产挥起了屠刀”这实质上是把“珍珠”视为“垃圾”老是资本、资格,老是漫长岁月留下的年轮,风雨雷电留下的残迹,朝代更替留下的印痕。其实,文化遗产是一个乡村最为珍贵、最为独特的优势,文化理想的旗帜,历史情怀的表达,民族精神的象征。站立名城之上,就是站在伟大与神圣的脚下,子孙后代可以从它身上不时汲取更多理想的养分、精神的能量和文明的情愫,可以发明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