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服务,动员、引导青少年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服务与管理,推动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社会化工作平台和新型载体。
2.发挥社区青年汇的阵地作用,吸引、凝聚更多青少年社会组织。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更多社区青年汇,广泛吸引、凝聚青少年社会组织将社区青年汇作为活动阵地。结合青年汇自身特点,积极整合资源,给予业务指导和资金政策支持,着力打造青年汇的品牌和特色,使其既符合青年特点,体现时代特色,又具备实用功能,发挥阵地作用,以满足志愿服务类、公益实践类、创新创业类、人才汇聚类、兴趣爱好类等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开展青少年社会组织“十百千”工程,扎根十个青年社会组织、开展百个适合青年参与的项目,惠及千名青少年群体。开展社区青年汇与乡村青年社的交流联谊、结对共建活动。
3.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动员社会力量贡献区域发展。开展一系列以“三·五”中国青年志愿者日、“五·四”青年节、“六·五”世界环境日、“九·二二”无车日等为时间节点的行动项目,开展“青年社团进社区”活动,动员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担当时代使命,努力形成青少年社会组织发起、各级共青团组织协调推动、相关委办局指导支持、各新闻媒体积极营造氛围、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与、市民群众响应参与的生动局面,在全社会倡导爱心公益理念和绿色环保风尚。
四、建设和完善各类机制、体制
1.建设协调和管理机制。根据“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共青团组织、社会建设部门、民政部门及各有关行政机构统筹推进,骨干青少年社会组织积极示范的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工作模式,指导各级共青团组织做好青少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培育、管理、服务工作,构建新型青年工作网络,促进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2.制定和完善政策文件。在市社会建设1+4文件、党建带团建1+4文件、区2011年社会建设工作要点的基础上,根据青少年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深化制定和细化形成一系列文件,为青少年社会组织发展建设优化政策环境。
3.加大对外宣传和交流渠道。做好x报、团市委网站等媒体的信息报送工作。条件成熟时,制作发布x社团手机报,融合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传媒元素,涵盖报纸或杂志等媒介的主要内容,使各社团团员更深刻地去理解其他社团开展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增加社团之家、社团、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提高各社团组织的社会认知度。加大与兄弟区县、外省区市、国际交流力度,展示形象,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