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二是合力抓好业余训练。认真抓好业训网络建设,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规范管理,提高实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建瓯乡镇中心校办运动训练班队的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基地作用。要鼓励扶持民办体育组织,凝聚、引导民间人力、财力、物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从实际出发,把运动项目落到有训练能力的县(市),采取市县联办等办法,合力上一些争金夺银项目,并要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切实抓出成效。
三是大力输送后备人才。要把选拔、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科学选材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地、不断地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队员。每年要适当增加重点项目的比赛,以发现人才和提高竞技水平。加强与高水平运动队的沟通与联系,千方百计,畅通人才输送渠道,以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率与成功率。
四是着力加强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业余训练单位的管理,完善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投入机制和突出实绩的考核评估奖惩机制,完善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制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市体育局在适当的时候,将同各县(市)文体局、市少体校等训练单位签定目标管理责任状。少体校也要对每个教练进行目标管理,签订责任状,做到奖罚分明。
同时,要积极主动地配合省局及有关方面做好国家队一线运动员的工作,利用家乡优势,为他们在奥运会的备战训练提供力所能及的后勤服务。
三、聚精会神办好首届“市运会”
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是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的愿望,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年是难得的“奥运年”,乘北京奥运会的东风,“市运与奥运同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举办市运动会是为了锻炼、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体育新生力量成长,利用市运会的“杠杆”作用,整合调控全市体育资源,形成举市机制,提高我市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通过举办市运会进一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服务。
市运会将本着务实求是、节俭办事的精神,从实际实效出发,适度规模。初步拟定少儿部10个项目(田径、游泳、举重、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拳击、跆拳道、武术套路);行业系统部10个项目(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气排球、桥牌、中国象棋、钓鱼、拔河)。比赛日期拟从2008年9月开始。
四、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目前,我市体育产业规模较小,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体育市场,使体育产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1、推动竞赛表演市场。要打好大武夷品牌,利用“双世遗”优势,争取承办更多的省以上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协会承办、市民参与”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体育竞赛社会化进程,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体育广告经营权等各类无形资产。
2、开发体育健身市场。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健身市场的路子,鼓励发展健康向上,适合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武术、跆拳道等项目。市体育中心要积极探索体育健身管理路子,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要结合《福建省体育经营管理条例》的出台,积极推动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提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