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基础,加大人才输送力度。深化体教结合,加强县级训练基础,进一步完善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体育局、教育局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好体教结合的有关政策,千方百计落实好训练布局经费的全额到位。完善输送奖励办法,扩大奖励的广度,加大奖励的力度,促进优秀体育苗子向上输送。加强市级训练点、体传校体育教练(教师)的培训,提高基层教练(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切实提高成才率。
(4)强化训练基地建设,提高训练管理水平。着力巩固市运动学校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游泳、水上、重竞技、蹦床技巧四个训练基地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成果,不断提高训练单位综合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创建一批省和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每个县(市)、区争取有1-2个成为省或市级训练基地。
(5)加强训竞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体战略。强化教练人才、裁判人才和训练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初步形成一支总量合理、结构良好的教练、裁判、科研人才队伍,以保证成绩目标和输送指标任务的完成。加强训竞管理队伍建设,工作上严格要求,政治上重视关心,保持训竞干部队伍的昂扬斗志和进取精神。进一步完善成绩奖、输送奖、体育突出贡献奖评选奖励办法,增强激励机制。
3、打造“名片工程”,扩大*体育的影响力
充分认识体育大赛在提升体育地位和扩大城市影响的作用,积极举办体育大赛,培育品牌赛事,打造体育名片。
(1)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八一”男篮*主场赛、中国女排北仑主场赛已成为*体育2张亮丽的名片,也是*城市的2张富有特色的名片,要努力把这二张名片变得更亮更响。同时,积极培育新名片,如 “八一”女篮鄞州主场赛、东钱湖国际龙舟赛等等。坚持走“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协会承办、社会参与”的办大赛路子,研究制订办大赛的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协会、单位、县(市、区)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力争全市每年承办20项以上,为不断满足富裕起来的*人民对体育大赛的需求,为打造长三角南翼体育赛事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国际国内知名度而努力。
(2)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按照“全市统筹、功能互补、联建共享”原则,编制和实施好重大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市本级争取启动建设万人体育馆、国际网球中心、市射击中心,建成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蓝天游泳健身中心、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二期工程、篮球俱乐部训练基地和3-4个公益性的专业健身场馆。县(市)、区要积极争取开工建设1个大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为举办更多的体育大赛奠定基础,提高承办国际高水平赛事能力。
4、增强“实力工程”,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
“实力工程”就是通过狠抓一个体彩市场,创办一个体育用品商城,引进一个高水平职业俱乐部,组建一个体育产业集团,扶持一批民营健身俱乐部,开发一批体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体育用品品牌,使体育产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比20*年翻一番,不断提高体育自我发展能力和体育产业总体实力。
(1)致力推动竞赛表演市场。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协会承办、社会参与”的思路,每年举办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加快体育大赛的社会化、市场化步伐。争取引进1-2个高水平篮球或足球职业俱乐部,支持慈溪中豹足球俱乐部建设,加快体育职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体育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门票销售权、体育广告经营权等各类无形资产。
(2)大力发展健身娱乐市场。坚持走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健身市场的路子,鼓励发展健康向上、适合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健美、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网球、武术等项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