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17城市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等交流活动,交流前沿教育信息、分享教育发展最新成果、推广实践经验,解决素质教育推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做好干部、教师境外培训工作,除英语专任教师外,逐步输送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出国研修。
22、完善用人制度和管理机制。在编制内科学设置岗位,规范考核、聘任程序,避免因制度缺失、程序不规范而产生的各类矛盾。
五、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3、完善本区“十一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方案。采用“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化零为整,扩大小学和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逐步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使小学和幼儿园的布局、数量、规模趋于合理。*区第一中心小学迁址新建项目年内结构封顶;完成实验小学扩建方案论证,启动徽宁路三小扩建和大同中学学生公寓新建项目;完成永安路、好小囡等幼儿园迁址修建工程。
24、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严格落实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关于教育设施修缮标准的精神,按需实施校舍修缮计划。加强国有资产制度化管理,确保教育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规范,制定并实施《*区教育局关于自筹资金修缮项目的管理办法》,完善对50万元以下修缮项目的监管制度。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
25、实施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新一轮三年规划。扩建区教育信息中心,提升网络的环境品质,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裕的应用发展空间,深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研、校园文化、学生自助学习等领域的应用。实施*教育信息网全光缆改造工程,构建*教育高速环网,ip宽带教学交互系统实现与国内外姐妹学校进行交互教学实验。
26、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学校法人的安全工作责任。积极配合市教委制订《校园安全制度汇编》,继续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防火安全等校园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卫生应急预案全面大检查,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
27、加大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学校周边交通和文化环境整治,以及安全文明校园评估。继续做好“退商还教”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强化教育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8、加强专项督导工作。依照《关于本市建立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重点实施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的专项督查,全面接受市教育督导室和市教委对我区教育工作的综合督政。
29、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中小学校作息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监察工作,完善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
30、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中、高考招生政策的变化,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稳步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招生工作平稳完成。
31、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细化预算支出标准,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使用标准定额。对预算的使用情况实行经常性检查和周期性审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专项经费的监督与管理,完善对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新建工程、大修项目的建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