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格局。
11、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继续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使其真正享受与本区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
12、加强特殊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组织开展特殊教育康复指导研究和特殊教育新课程试点,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确保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良好教育,为就业做好准备。
13、提升学生体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校内外体育活动资源,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的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举办好*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教育部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采集、汇总、上报、分析等工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14、开展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周活动和以“在阳光下成长”为主题的学生艺术教育展示活动。以学校活动为重点,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学校创特色”,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继续开展市艺术特色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全国及市绿色学校等的创建申报工作。结合“二期课改”,进一步加强艺术、科技教育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
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落实终身教育体系要求
15、实施区“十一五”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成人教育品牌项目,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引导,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查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培训中心“筑巢引凤”功能,吸引更多更好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进驻*,形成“培训品牌”集聚高地,提高教育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力。
16、努力构建以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社区学院实体性运作机制,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指导、协调作用。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全覆盖。积极组织、参与20*年*市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
17、扩大教育资源的开放度。深入探索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组织全区所有中小学将符合开放条件的教育设施、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18、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长全面、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课程领导力。加强领导干部实务培训,着重提高行政管理、经费使用和教学管理能力。
1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民满意教师。推行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全面掌握教师的基本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逐步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以政策为导向,以制度为抓手,建立教师内部流动机制。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倡导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遵循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培育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的专长。
20、发挥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学骨干作用。建立开放式课堂教学制度,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实行听课视导检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做好每年一次的教学评比工作,并对历年获奖教师作跟踪调查,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在职专业教师到企业见习,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1、搭建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继续组织“‘*杯’长三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