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教育局将以学习贯彻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为中心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决策部署,集中组织开展5项政策研究、10个实验项目和14个专项工程,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优化教育服务功能环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和发展需要的教育,确保“十二五”教育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政策项目
1.扶持民办以及企事业单位举办幼儿园政策。根据民办和集体幼儿园的办园现状,对照标准,加大经费补贴和奖励力度,探索和启动配齐人员及设备购买服务计划;积极发挥区域内优质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师队伍培养、课题研究、教学教研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
2.扶持民办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政策。依法定位民办学校的事业单位性质;理顺民办学校党建关系;明确民办学校教师聘用、工龄、职称、流动、社会保障的各项待遇;界定民办学校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细化政府资助和奖励优秀民办学校的办法。
3.在郑创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政策。探索解决在郑外商子女就学、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问题;完善“绿色通道”服务措施,对招商引资入郑企业高管人员子女入学、弱势群体办事一律进入“绿色通道”,做到重点指导、跟踪服务。
4.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借鉴义务教育阶段经验,制定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构建既符合政策、又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师招录、试用和入编机制;争取增设聘任教师编制,探索弹性教师编制管理机制。
5.市区中小学用地规划使用配套政策。建立2010—2020年市区(含中心城市外围)中小学用地的原则和机制体系;编制中小学用地“橙线图”;完善和明晰中小学建设用地使用程序。
二、实验项目
1.学区制改革实验。将学区制实验的范围向郊区延伸,九个城区中小学学区制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立以学区为基本单位的考试评价机制,表彰奖励5个左右的先进学区。在全市培植10个左右的学区管理和运行模式个案,促进学区制改革成功经验的迁移。
2.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实验。以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工作为载体,选派32名校级干部在市直与县区学校交流任职。不断扩大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覆盖面,实施好市直与县区73所结对学校的三年优质共同发展计划。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一对一托管郊区学校。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实验。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学分认定工作为重点,建立高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以道德课堂的构建为主线,培育并推广5—10个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建立教育局长、校长听课评课制度。
4.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验。确定不少于10所的特色高中和项目特色高中并进行模式研究。建设16个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室。建设2个普通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和若干创新教育实验班。
5.双语教学实验。鼓励更多学校与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双语教学试点,全市中外合作办学、办班达到15所(个)左右。鼓励招聘外籍教师并推出更多语种教学,全市聘请外籍教师数量达到150名左右。培训“双语型”学科教师100名。
6.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验。明确校长职级考评内容,组建校长职级评审委员会,制定建立评审程序,完成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校长职级的评定工作。继续建立10个校长工作室。
7.高中阶段招生改革实验。普通高中分配生的比例稳定在60%,完善录取程序和办法。探索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退伍军人、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和在企业设立教学点工作。
8.学校基本建设代建制实验。筛选2个以上的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