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医院后勤工作应适应新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效果,向治理要效益,并且尽力减少开支,积极组织创收,才能更好地提高医院后勤治理效能。
1强化创新意识,分析特性,科学治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后勤类似一个小社会,机构设置林立,服务项目俱全,后勤队伍庞大。在过去的工作中,只讲保障,不讲效果;只讲供给,不讲成本;只讲待遇,不讲质量,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后勤治理人员也仅处于封闭式的调度治理模式,形成了“吃喝拉撒睡,桌椅板凳柜,砖瓦灰沙石,动力水电汽,上下不满足”的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适应新的形势,医院后勤治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针对医院后勤的特点和现状重新熟悉,认真分析,实行分类治理和科学治理。
1.1充分论证,熟悉特性医院后勤工作主要是为全院各项工作服务,确保医疗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根本宗旨。按其后勤工作内容,通过认真分析,其有多种特性。一是具有服务系统社会性。社会上有的服务项目,医院都相对齐全,机构林立,队伍庞大。二是具有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三是具有服务对象的非凡性;四是服务内容的事务性;五是服务计划的多变性;六是后勤职工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1.2区分类型,归类治理按照后勤服务工作特性,可划分为经营性服务、劳务性服务、技术性服务、供给性服务。在治理上可采取-多种责任制形式。即:(1)医院后勤服务对象既对院内,又面向社会有直接经济收入的项目,可采取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的核算方式;(2)主要为医院提供保障服务的班组。参照企业化治理模式,采取计时、计价、计量,实行有偿服务,成本核算,定比分成,劳酬自理的核算方式;(3)医院消耗较大的水、电、燃料,采取定额承包责任制,实行计划包干,超罚节奖的办法;(4)服务对象只是对科室,不能单独核算的班组,实行“三定一奖惩”的综合目标责任制。
1.3选择项目,推向社会医院办社会是计划经济的一种传统模式。因此要解放思想,把能够由社会承接的服务内容,先易后难,选择性地交给社会,并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
2增强改革意识,激励竞争,精员高效
对医院后勤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庞大队伍和人员过剩,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状况,必须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首先是精减机构,并转职能;二是深化人事改革,实行定编、定员、定责或以岗定薪。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实行竞争聘用下的待岗、转岗或内退制度。激励竞争,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3)裁减全部临时工。将大量临时工承担的服务工作交给社会,临时工随转,由社区服务单位采取新的用人机制,择优聘用。
3增强成本意识,控制支出,减低消耗
长期以来,受卫生事业属“纯福利事业”观念的影响,医院客观存在着消耗成本问题被忽略,注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医院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体现于医院收入减去各项成本支出后的可利用资金。目前,各个医院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由过去的社会福利性、服务性转变为社会服务经营性,这是治理理念上的更新。由于医院后勤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讲保障供给服务,不注重质量,忽视消耗成本,大手大脚,服务质量低劣,反而消耗成本过大,甚至资源浪费。正如医护人员所经常批评的“前勤挣钱,后勤花钱”。这种评论应该是客观的,不是实际的。作为医院后勤治理人员应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切实加大治理力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寻找后勤治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