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物价工作计划 >> 正文
县物价局监管打算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化管理,突出“安民生、保改革、求发展、稳市场、创环境“五个重点

1、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继续充分发挥价格监督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能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完善污水处理产业化等环保收费制度。

2、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价格体制改革,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对教育收费跟踪,落实各类学校教育收费制度实施,进一步加强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管理。

3、在监测调控国内市场商品价格变动的同时,注意研究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对经济发展和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指导行业协会做好反倾销、反垄断的价格工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4、积极开展规范化检查所。规范化价格认证中心的创建活动,

二、加强行政管理职能,注重实效。提高行政效能转变职能是改革价格行政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行政许可法》 的一项中心内容。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管理新办法、新措施、新途径,提高价格决策水平和监管效果。

1、按照“管大、管少、管好”的要求,努力实现价格管理职能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价格体制环境、更为适宜的价格运行环境、更加规范的价格秩序环境、更加优良的价格服务环境;

2、不断完善审批制度,对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该放的一定放开,该管的一定管好,制定审批规则,规范审批行为,没有法定依据的,不能自行设定价格行政许可;

3、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对放开的价格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依法进行引导和规范,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4、加强市场价格监测,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把握好价格调控的时机、方向和力度,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搞好价格信息咨询、预测预报、价格鉴定和价格协调,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企业经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

5、凡是重大价格行政行为的做出,要建立政策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制度,加强重大政策法规出台前后的宣传与公开,使我们的价格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6、继续实施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办理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内部运作,现实办结制度。

三、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价格部门的良好形象

1、坚持廉洁从政。全体价格系统的工作人员,要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在调定价、行政处罚、价格认证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客观公正;

2、坚决杜绝索取和收受礼物、礼金和有价证券等受贿行为;坚决杜绝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我行我素的官僚主义行为。进一步规范定价审核和价格管理工作,完善价格听证、集体审价制度,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腐败。

3、关注热点难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对当前反映强烈的“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用不起电”、“住不起房”等问题,要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出化解价格矛盾的方法,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价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全县价格管理工作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物价部门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各项价格工作,为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物价局新时期县级价格调研报告
       市委领导物价会议讲话
       物价局地区发展规划意见
       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计划
       县委物价局市场价格管理总结
       物价局排涝水费征收意见
       物价局城市客运出租汽车运营价格…
       物价局城市客运出租汽车运营价格…
       物价局价格监管计划县
       物价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
     
    建设会暨城市垃圾污水处理会议讲…
    春节拜年讲话
    学校班级晚会台词
    党组中心组江泽民文选学习会发言…
    党委书记会见客人并讲话
    城建局深化调研汇报讲话
    副市长在残联对接会的发言
    警察德能勤绩廉任职报告
    县招商引资总结表彰暨动员大会讲…
    春节联欢会活动筹备
    做好稳控物价工作意见
    物价局实行网络问政工作意见
    物价局年终工作计划
    稳定物价保障管理意见
    县物价局人员工作总结
    物价局民生服务交流材料
    物价局实践惠农政策交流材料
    物价局价格监督交流材料
    物价局服务水平总结材料
    物价局四五普法先进个人材料
    物价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