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粮食工作计划 >> 正文
粮食局规划改革计划 市

委宣传部关于党委(党组)中心组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安排中所规定的学习计划、学习专题和学习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完善各项学习制度,在局党组中心组带头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大、*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共产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到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引导干部职工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责任型、廉洁型粮食行政管理机关。

二是抓好党建工作。在抓好“三会一课”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从第一线发展党员,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监督管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风廉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时计划,同时部署,同时开展,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同时总结。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切实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切实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吃苦、乐于奉献,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奋力拼搏。

   四是抓好政务公开和企务公开。一是以局机关的政务公开为载体,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以良好的机关作风促进粮食行业党风、政风、行风的转变,不断提升依法行政、依法治粮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企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加快企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进程,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是抓好工、青、妇和计生工作。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落实计划生育、安全保卫和安全生产措施。认真做好困难职工的生活安排,继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落实老干部政策,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为粮食工作大局服务。

㈦抓好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一是开发基于rsoa*平台的粮食系统政务内网,使各县(市、区)粮食局和市直公司以身份验证、密码登录等方式,登录*市粮食局内网服务器,将各种业务报表和信息数据安全上报,同时接收和下载*市粮食局下发的业务通知以及各类公文,实现双向、互动式的数据交换。二是建设*市粮食局网络数据库。在内网服务器上设置“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军供信息”、“仓储信息”、“党务信息”等栏目,供局领导和有关科室人员随时查阅资料、掌握情况,提高粮食信息化服务水平。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粮食局宏观调控管理计划市
       粮食局粮食计划市
       发改委发展粮食应急计划
       粮食局安全生产整治计划
       粮食局理论学习发展计划
       粮食局发展粮食经济管理计划
       粮食局储备粮规模发展计划
       粮食局发展理论学习计划
       农业局粮食生产发展计划县
       粮食局加强服务业经济管理计划
     
    银行财务部副部长竞聘演讲
    校园歌咏比赛开幕词
    南郊宾馆结婚仪式—婚礼主持词
    分局机关小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制…
    市煤炭循环经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供水公司纪委重点
    干部要思以前想以后
    施工代表在工程开工仪式讲话稿
    毕业小品剧本我们能不能不要走
    公司创业服务年动员会讲话
    粮食局促进粮食产业升级工作
    粮食流通体改工作意见
    开展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意见
    工商局规范市场经济交流材料
    税务局规范税收管征交流材料
    民政局规范村务公开交流材料
    经贸局规范县域经济交流材料
    工商局规范土地流转交流材料
    工商局规范化建设交流材料
    民政局规划建设交流
    粮食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