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民政工作计划 >> 正文
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成效。于2003年初结束了历时五年的县界勘定;出版了xx县政区图,结束了有县无图的历史;县城区

街道、广场命名方案已审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地名委员会公布。

(四)面临机遇,需求多样,民政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民政经费短缺。由于财政困难,民政经费没有按每年5的比例递增,县“217”科目抗灾救灾备用金每年20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复员军人医疗补助费、退伍军人、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城镇义务兵优待金等诸多按政策、法规应拨到位的资金未到位。财政累积欠拨民政经费多达600多万元,致使社会救助体系难以健全和完善,保障范围小、标准低。

二是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分散供养的五保口粮难以到位。费改税以及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口粮无税可抵,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口粮难以到位。

三是退伍安置更难,企业无安置载体,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饱和,年需安置人员有增无减,加上自谋职业观念淡薄,经济补偿安置缺资金,退伍安置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四是低保工作任务艰巨。水泥厂、瓷厂、航运公司和粮食单位等一批企业单位改制滞后,据初步调查有近3000户1万余名贫困职工和居民急待给予低保保障,按国家政策应保尽保,所需资金数额巨大,无疑给县财政新增困难。

五是按国家政策设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迫在眉睫,苦于无办公场所、办公经费而没有启动。

六是基层民政干部人员配备少,年龄大,文化低,兼职多,异动频繁,制约了民政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民政发展,认真践行维护民权,解决民生的民政工作理念,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为我县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nwmz.com

(1)全面贯彻执行《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治理办法》,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兴建集救助站、募办、低保局于一体的民政综合大楼,改变现在救助站无办公用房、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的困窘局面。

(2)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坚持动态治理、属地治理的基础上,实行低保申报、审核、审批“三公开”和低保年审制度,认真落实“应保尽保”,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加快敬老院建设步伐,将分水乡、白石乡、排头乡、中路铺镇、云湖桥镇和梅林桥镇等11所敬老院改扩建成高wenmi.net标准敬老院,每个老人一套间,购置统一的床被、桌椅等生活用品,完善院内设施、强化内部治理,大力发展院办经济,提高供养水平。敬老院改扩建后,全县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00人以上。

(4)兴建老年公寓。在县光荣院内利用现有场地,兴建一栋老年公寓,向社会公开,有偿服务,可入住100位老人。

(5)成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设学习室、娱乐室、健身房、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让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治理和服务相结合的社会行政治理体制

(1)加强婚姻登记

治理,建设程序化办公、自动化验证的婚姻登记网络体系。第一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投资100万,购置微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民政局工委党建要点
       民政基本思路
       县民政局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
       民政局年计划
       年民政基本思路计划
       民政局市民政计划
       市民政局总结及计划
       区民政局双拥计划
       县委和改进政协意见
       县民政局要点
     
    无增长改善警力九种途径和方法
    民主评议行风总结
    办公室人员思想汇报材料
    民政局加快便民服务讲话
    名誉校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
    学校社团学雷锋活动策划
    民营企业党旗红
    气象局创建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
    中学政教总结
    200军训会操比赛发言稿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民政局年终工作计划
    民政局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民政局安排救助计划
    市领导在民政会议上的讲话
    民政局发展理论党建交流材料
    民政局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交流
    民政局文明社区建设交流材料
    民政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