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政工作全局,落实“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宗旨,抓牢“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这一主线,抓治理、重服务、创品牌、出亮点,大力推进民政事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2006年全市民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健全一个体系,完善两大机制,推进四项工作,实现三大目标。
一、健全一个体系,即建立健全覆盖全员的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着力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莱芜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https://找文章,到]法》、《赖芜市乡镇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全面建立覆盖全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6元提高180元,重点抓好资金预算落实,切实加强规范治理,确保动态治理、应保尽保;取消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规范认定程序,大力实施动态治理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努力实现农村低保全市覆盖。要进一步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起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切实加强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敬老院的治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年底使我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要建立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未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市属低保对象,在享受医疗减免政策后实际医疗费年超过10000元的,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定额救助;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个人应交纳的合作医疗费,由区、乡财政全部承担;对因患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过重的城乡群众,在医疗补助的基础上,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农村特困户就医时,享受医疗减免优惠政策。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自然灾难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法律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抓紧建立健全慈善工作体系,加强社会慈善宣传,培育社会慈善意识,认真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抓好慈善资金募集和救助项目实施,建立完善“慈善超市”,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二、完善两个机制,即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社区服务治理机制
一是着力完善以村务公开、民主治理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贯彻中办发[2004]17号文件精神,抓好《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和《莱芜市村务公开民主治理工作规范》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治理的内容、形式、程序和监督措施,实现村务公开民主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各级村务公开民主治理工作机构的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大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治理示范村活动,确保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
二是着力完善以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社区治理机制。按照“改制先行、改造提升、整合调整、规范完善”的工作思路,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中村”综合开发改造规划,实行规划、建设、验收“三统一”,争取三年内全部落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按照居民自治和服务居民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社区服